【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校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區級)

廣西高校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重點實驗室于2014年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批準開始建設。現任實驗室主任為李建平教授。

一、實驗室目标與定位

廣西高校食品安全檢測新技術重點實驗室的建立,旨在結合“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人口與健康”等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貫徹落實國務院及自治區“關于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廣西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力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和“廣西食品安全監測計劃”,瞄準國内外食品安全與檢測研究的前沿課題,從食品安全的“檢測技術”、“評價方法”、“控制手段”等主題入手,解決食品安全相關關鍵問題,為廣西的食品安全提供技術支撐體系和創新平台。确定了本實驗室的三個主要研究方向。

二、實驗室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研究方向

(1)食品中毒害物的高靈敏化學及生物傳感器、高靈敏型電化學分析新方法研究。主要針對食品中有毒有害的化學或生物污染物,開展高靈敏化學及生物傳感器、高靈敏伏安分析新方法、藥物殘留的新型電化學分析等應用基礎研究。研究新型分子印迹材料在食品中微量元素分析和農獸藥殘留分析中的應用。

(2)食品中營養成分、污染物、輔料、添加劑分析方法及複雜體系無幹擾分析方法研究。結合光譜學以及光電測量技術,研究食品營養成分、食品中污染物質、食品輔助材料及食品添加劑分析的新檢測方法。研究開發複雜體系無幹擾分析方法的應用。

(3)複雜食品基質分離分析樣品前處理技術、色譜和分離新技術、紙微流控分析研究。針對複雜食品基質分析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和技術關鍵,開展特異性識别、快速分離富集技術以及色譜分離與分析技術等的研究。開發新型紙微流控分析裝置制備及相關便攜式現場快速檢測平台。

2.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研究方向

(1)影響食品安全的外源性物質的來源、分布特征及其健康效應研究。針對食品中可能的有毒有害的環境污染物(如農藥、獸藥、添加劑、激素、重金屬等)的來源及分布進行研究。以牛奶、大米及其他典型農産品等食品為代表,對其中可能存在的環境污染物來源進行分析研究,為了解典型食品中環境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撐,進而結合流行病學揭示環境因素對人群健康影響的發生、發展規律。

(2)典型有機污染物的毒理機制研究。利用光譜法、電化學法、色譜法等,結合計算機模拟技術研究有機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環境内分泌幹擾物與部分典型的功能蛋白質(如轉運蛋白、免疫蛋白和激素受體蛋白等)的作用機制,為了解典型有機污染物在人體内的作用機制及防治方法提供一定程度的理論指導。

3.食品安全評價與控制研究方向

(1)食品安全評價生物學基礎研究。研究食品加工過程中食品組分和功能因子的變化及其對于食品加工性能、食品品質和人體健康的影響,從分子水平揭示食品組分和功能因子變化機制,為食品安全評價與控制奠定化學和生物學理論基礎;開展轉基因食品的基因片段、蛋白表達的分子生物學檢測及其安全評價;針對食品生産中細菌及其毒素、黴菌及其毒素等生物性污染對食品品質和食品安全的影響,開展污染來源、标志物篩選、安全風險評估研究,建立食品安全科學評價體系和預警體系。

(2)食品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研究。以食品安全生産過程控制技術、食品安全評價指标體系、食品品質控制技術研究為重點,研究外源有害污染物積累及變化規律與控制、食源性緻病微生物消長規律與控制、加工過程新生有害物的産生機制與控制、包裝材料有害因子遷移規律與控制等食品安全關鍵控制技術。

發布日期:2019-08-20       浏覽次數:

上一條:【重點實驗室】廣西高校應用電化學新技術重點實驗室(區級)
下一條:【重點實驗室】廣西電磁化學功能物質重點實驗室(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