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太阳成tyc9728赴灌陽暑期社會實踐團在駐村書記的指導下走訪灌陽縣神農稻博園,體驗科技扶農給黃關鎮帶來的變化。
從學校出發,團隊成員們來到了灌陽神農稻博園。灌陽神農稻博園坐落于桂林市灌陽縣中南部,核心區位于黃關鎮的聯德村、龍吟村。在超級稻公告欄,駐村書記給團隊成員們講解可知,灌陽縣超級稻單産連續9年創廣西第一。袁隆平院士3次到灌陽縣進行現場指導,傾注了大量的心血,當地的技術人員也不負衆望,使得灌陽縣千畝“超級稻+再生稻”高産栽培示範基地連年創新高,獲得了袁隆平院士的頻頻點贊,緊跟時代潮流,深入貫徹落實了科技扶農的政策,帶領黃關鎮人民脫貧緻富,基本實現全面脫貧。
走進超級稻示範基地,展現在團隊成員們的眼中,是一片綠中帶黃的稻田,稻田生長情況非常的樂觀。團隊成員們沿着稻田的小路觀察,不僅生長趨勢好,産量也比較高。經了解,超級稻種植是采用“培育新型主體+貧困戶”以及“龍頭企業+貧困戶”模式,通過新型模式的種植發展,灌陽縣貧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得到很大提升。
如今超級稻的種植面積已達5萬畝,荒田挂滿了金燦燦的稻穗,他們為灌陽人民帶來了财富和幸福,超級稻帶來的經濟效益對灌陽的扶貧工作産生了決定性的影響,扶貧不隻是一種形式,隻有踏踏實實的幹,才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我們的奮鬥之路才會越走越平坦。

稻博園裡的超級稻

稻博園門口兩顆米粒狀石雕

實踐隊員在看稻博園簡介

實踐隊員在觀察超級稻與普通稻的區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