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太阳邀請,10月8日下午,複旦大學彭慧勝教授在雁山校區12217多功能室作了題為“新型纖維狀能源與敏感器件”的學術報告。太阳相關專業師生聆聽了此次報告。
在報告中,彭慧勝教授首先對如何突破電子器件平面結構的傳統研究範式進行了講解,然後介紹了其科研團隊近年來設計開發新型纖維狀的發電器、儲電器、發光器、傳感器等不同功能的新型器件,重點講解了這些纖維器件在解決能源、信息、醫學、航空等重要領域有關難題中的應用案例,例如:分别實現了可穿戴電池織物、織物顯示屏、神經元化學信号檢測、超輕航空電纜線等。彭教授還系統總結了纖維器件在制備、結構、性能、應用等方面的某些規律,揭示了電荷在高曲率纖維表界面快速傳輸的機制,提出了纖維電子學這個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新方向。
在互動環節,師生們踴躍提問,彭慧勝教授均作了詳細解答。彭慧勝教授的學術報告内容豐富,語言風趣幽默,講解深入淺出,加深了師生們對纖維狀能源與敏感器件等領域知識的理解,拓寬了師生們的學術視野,對他們在有關領域的學習和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彭慧勝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學術報告會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