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舉辦廣西電磁化學功能物質重點實驗室2019年學術年會

作者:林文钊 發布日期:2019-12-23 浏覽次數:

2019年12月21日,我校在屏風校區科技園學術報告廳舉辦了廣西電磁化學功能物質重點實驗室2019年學術年會。會議邀請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彭孝軍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太原理工大學李文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大連理工大學張淑芬教授,中國化工學會儲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南理工大學張正國教授,南京工業大學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南京工業大學金萬勤教授等5位專家到會并作學術報告。在校期間,學校校長解慶林與專家們進行了深入交流。學校副校長、廣西電磁化學功能物質重點實驗室主任梁福沛、學校科技處、研究生院有關領導出席,我校相關專業師生參加了學術年會。

彭孝軍院士作了題為“智能光學材料:功能染料的分子結構設計與工業應用”的學術報告。彭院士就精細化工産品功能的智能化和制造過程的智能化設計為标志,深入淺出地講解了通過功能染料的分子設計、調控染料激發态的釋能過程,實現分子光譜響應、信息記錄、光學顯示、分子識别、腫瘤早期診斷、手術引導與光動治療等功能應用。彭院士還以實例介紹了幾種标志性成果的大規模産業化開發等情況。

李文英教授的報告題目為“煤轉化系統中CO2再利用技術”,她介紹了其團隊在綜合考慮物質轉化率、能源利用效率和CO2排放量的基礎上努力探讨煤轉化技術中CO2循環利用的策略,通過對CH4/CO2重整反應、CO2乙苯氧化脫氫反應和CH4/H2O重整反應進行深入研究後所尋找到的清潔高效煤炭資源化利用模式。

在題為“高上染率高固色率染料的創制和工業應用”的學術報告中,張淑芬教授系統介紹了其團隊以創新思路就開發具有高上染能力的三類重氮組分分子平台,進而創制大分子自交聯染料黃、紅、藍和黑色染料,并開發了偶合反應連續化反應器和連續化反應技術、清潔制備大分子自交聯染料、多羧酸染料技術以及可循環分離廢水中的染料與留存染料的回收等産業化問題。

張正國教授在題為“複合相變儲熱材料的制備、熱性能研究及應用”的報告中介紹了其研究團隊長期緻力于相變儲熱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情況。團隊針對有機物相變材料存在導熱系數低、無機物相變材料存在過冷和相分離等問題,通過調控無機物載體孔結構及表面特性,制備出系列有機/無機、無機/無機複合相變儲熱材料,顯著提高了相變材料的熱物性和性能穩定性。基于開發出的系列複合相變材料,張教授他們系統研究了儲熱技術在建築節能、動力電池及電子器件熱管理、太陽能熱利用等領域應用的熱特性。張教授還介紹了其自主開發的複合相變材料在軍事及工業節能領域的實際應用成果。

金萬勤教授的報告題目為“有機-無機複合膜的亞納米通道構築及其小分子的高效分離”。金教授首先介紹了有機-無機複合膜近年來被廣泛用于滲透汽化、氣體分離等膜過程,展現出優異的分離性能及應用前景。接着,他介紹了其課題組在有機-無機複合膜的最新研究進展情況,主要包括膜的設計思路、制備方法及應用過程。金教授重點講解了如何通過調控分離層的化學組成與微觀結構、優化支撐層的多孔結構與表面性質以及有機-無機界面形貌和相互作用,在複合膜内構築限域傳質通道,實現小分子的快速選擇性分離等内容。

專家們的精彩報告引起了現場師生們的極大興趣。在互動環節,師生們踴躍提問,專家們認真解答了所有問題。

此次學術年會為我校相關專業師生營造了濃厚學術氛圍,使師生們對功能染料的分子結構設計與工業應用、煤轉化系統中CO2再利用技術、高上染率高固色率染料的創制和工業應用、複合相變儲熱材料的制備、熱性能研究及應用、有機-無機複合膜的亞納米通道構築及其小分子的高效分離等領域的研究前沿有了更深的了解,開拓了學術視野,進一步提升了他們對相關領域科研工作的興趣和動力。

彭孝軍院士在作學術報告

李文英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張淑芬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張正國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金萬勤教授在作學術報告

學術年會現場

合影留念

上一條:太阳學生團隊在2019年首屆“建行杯”桂林市青年創客節活動中喜獲佳績
下一條:學院舉辦2020年考研考前動員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