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下午,中國科學院李景虹院士應邀在屏風校區教八樓三樓會議室做了題為《表面等離子體電化學顯微成像》的專題講座,講座由學院院長匡小軍教授主持,全校50餘名師生參加了報告會。
李景虹院士以理解生物單元形成機制依賴單分子技術為切入點,介紹了表面等離子體共振(SPR)技術的發展曆程,表面電化學電流成像,表面等離子體交流電阻抗成像,各向同性超分辨等離子體顯微成像(ISR-IPM),等離子體積分成像策略、方法,在超靈敏(PIM)方面的分子質量成像、宏觀與微觀尺度的結合動力學分析、多重标志物動态分子分析、超微粒分析等各個方面作了詳細介紹。并提出表面等離子體顯微成像技術具有高靈敏度、高分辨率與豐富的功能性,是生物和化學分析的重要手段,将在納米材料構效關系、生物物理學研究、超靈敏生化分析等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針對在單細胞、單顆粒、單分子水平的電化學分析中,對電化學顯微鏡的靈敏度和時空分辨率提出的更高要求,李景虹院士課題組結合表面等離子體(SPR)光學技術與電化學技術,發展了表面等離子體電阻抗成像(P-EIM),在單個細胞中進行鈣離子的原位實時成像和GPCR刺激響應研究;開發了等離子體電化學電流成像技術(P-ECM),用于單個納米顆粒的電催化活性成像;發現了表面等離子體的積分成像原理,提高靈敏度至單個生物大分子的免标記成像,并提出了超分辨成像的方法。表面等離子體電化學顯微成像技術的發展,将有效促進界面反應過程研究、能源材料設計、藥物篩選與研發等領域的發展。
李景虹院士是新基石研究員、清華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系學術委員會主任,清華大學分析中心主任,中國分析測試協會高校分析測試分會主任,高校分析測試中心研究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辦納米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秘書長。第十二、十三、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近年來緻力于分析化學、化學生物學、納米化學、能源化學領域的教學科研工作。以通訊作者在Science, Nat. Mater., Nat. Nanotech., Na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Nat. Protocol等學術刊物上發表SCI論文500餘篇。2015-2023年連續入選湯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學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北京自然科學一等獎等。任Chem. Soc. Rev., ACS Sensors, Biosensors Bioelectronics, eScience, Fundamental Research, ChemRxiv等二十餘種國際期刊副主編和編委。

李景虹院士講座

講座現場
(一審:馬文碩;二審:袁亞利;三審:匡小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