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正式開幕

作者:馬文碩 發布日期:2024-10-12 浏覽次數:

10月11日上午,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正式開幕。本次會議由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和太阳成tyc9728共同主辦,廣西大學、廣西師範大學、南甯師範大學、廣西化學化工學會協辦。馮守華、李玉良、陳小明、謝毅、謝素原、熊仁根、唐智勇等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左景林主任,龐徐基金會孟憲平理事長,大會執行主席北京科技大學邢獻然教授,太阳成tyc9728校長王敦球教授出席大會開幕式。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太阳成tyc9728院長匡小軍教授主持開幕式。

王敦球校長在緻辭中對各位專家學者出席本次會議表示熱烈的歡迎,對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他介紹了我校化學學科的建設發展基本情況,期待各位專家學者暢所欲言,多發表真知灼見,多碰撞思想火花,推出更多高質量理論和實踐成果,促進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在能源、環境、生命等重要領域的應用。

本次會議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馮守華教授在緻辭中回顧了中國化學會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的發展曆程,對此次會議中跨學科的交流與合作充滿期待。

中國化學會龐徐基金會孟憲平理事長在開幕式中緻辭,并為吉林大學陳飛劍、浙江大學劉昭明頒發第一屆中國化學會龐徐無機合成化學新秀獎。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左景林主任緻辭并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孫永福、上海大學孫麗甯和溫州大學侴術雷頒發第二屆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納米研究獎。

中國化學會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是中國化學會的重要系列學術活動之一,由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主辦,每兩年召開一次。1986年在長春召開首次會議,之後在合肥、哈爾濱、天津、成都、福州、武漢、北京、廣州、上海、青島、北京等地舉辦過十六屆。本屆會議的主題是“固态化學的發展機遇與新使命”,會議将全面總結、展示我國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領域最新的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入探讨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所面臨的機遇、挑戰和未來發展方向,推動學科的發展與進步,加強科研合作與成果轉化,促進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在能源、環境、生命等重要領域的應用。

本屆會議圍繞會議主題設置了形式多樣的成果交流方式,設立了固體合成化學、固體結構表征及構效關系、MOF/COF和多孔材料、多酸與團簇化合物、界面與催化化學、能源存儲與轉化材料、生物無機與仿生材料為主題的七個分會;設立了納米生物檢測及成像、局域結構研究、稀土材料化學、材料預測、全固态電池、有機功能固體六個前沿熱點論壇。成果展示采取大會報告、主題報告、邀請報告、口頭報告和牆報展示等模式;此外,還安排了學術期刊、學術機構和相關企業的儀器、産品展覽。

學校黨委副書記、校長王敦球教授緻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主席、吉林大學馮守華教授緻辭

中國化學會龐徐基金會孟憲平理事長緻辭

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左景林主任緻辭

馮守華院士、龐徐基金會孟憲平理事長共同為獲得中國化學會龐徐無機合成化學新秀獎的學者頒獎

馮守華院士、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學科委員會左景林主任共同為獲得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納米研究獎的學者頒獎

大會組織委員會主席、太阳成tyc9728院長匡小軍教授主持開幕式

合影

 

第一屆中國化學會龐徐無機合成化學新秀獎授獎名單

獲獎人

單位

學術貢獻

陳飛劍

吉林大學

發展了大孔和超大孔分子篩的普适性合成方法,構建了ZEO系列三維穩定超大孔分子篩材料新體系,實現了三維穩定超大孔分子篩從無到有的合成突破。

劉昭明

浙江大學

構建了離子鍵的調控新方法,實現了無機離子聚合等反應,發展了多尺度下離子可控裝配技術,實現了無機可塑制備、牙釉質再生等應用并制備彈性陶瓷塑料新材料。

第二屆中國化學會無機化學-納米研究獎授獎名單

獎項

獲獎人

單位

學術貢獻

基礎研究獎

孫永福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發展了二維無機納米材料的普适性制備新策略,率先提出了原子尺度上解析其精細結構的表征手段,闡明了其電子結構調控對碳基小分子化學鍵活化機制、産物選擇性和長久穩定性的調變規律。

基礎研究獎

孫麗甯

上海大學

構建了分子-納米-微米多尺度上轉換發光體系,實現了稀土金屬有機框架以及稀土配合物中稀土離子敏化的上轉換發光現象,發展了深度學習熒光成像技術,實現了稀土發光材料的前沿應用。

助力産業獎

侴術雷

溫州大學

實現了單晶無結晶水普魯士白的批量化制備及在低成本高安全鈉離子電池中的應用。

 

 

(一審:馬文碩  二審:袁亞利  三審:匡小軍

 

上一條:中國化學會第十七屆固态化學與無機合成學術會議進行時
下一條:廣西大學李有志教授應邀到太阳作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