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化學會志》刊登太阳與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聯合培養的碩士生李洲作為第一作者發表的題為“Circularly Polarized Light-Dependent Pyro-Phototronic Effect from 2D Chiral-Polar Double Perovskites” 關于手性極性鈣钛礦熱光電子效應的研究論文(J. Am. Chem. Soc., 2023, DOI:10.1021/jacs.3c05080)。
圓偏振光探測在量子通信、自旋光學信息等領域具有廣泛應用。傳統圓偏振光探測需非手性光電探測材料和外加光學元件(線偏振片和四分之一玻片等)。以上器件結構難以滿足日益需求的集成微型化應用。近幾年發展的有機–無機雜化手性鈣钛礦兼具手性和半導體光電特性,無需外加光學元件便可實現對圓偏振光的響應。
太阳2020級碩士生李洲從2021年開始在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羅軍華研究員團隊進行聯合培養,在團隊的指導下合成了手-極性有機–無機雙金屬雜化鈣钛礦半導體,首次将手光學活性和熱釋電效應結合起來,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基于熱釋電的圓偏光電檢測。研究發現,該化合物結晶于手-極性P21空間群,表現出特有的體光伏效應(80 mV)。該手-極性雜化半導體材料不僅對左、右旋圓偏振光具有優異的區分能力,還在熱釋光效應的支持下,光響應得到了顯着增強,基于熱釋電的探測器具有出色圓偏振探測各向異性因子為~0.27,高于目前報道的大多數圓偏振光電探測材料。該工作提供了一種利用手性極性鈣钛礦中的熱光電子效應進行圓偏振光電檢測的全新方法,為手性材料在光電應用中開辟了新途徑。
太阳碩士研究生李洲為共同第一作者,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羅軍華研究員、姬成敏副研究員與太阳匡小軍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面上項目、福建省自然科學基金和廣西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團隊等項目的資助。
太阳與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于2016年開始建立了自治區級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目前已派送12名研究生到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進行聯合培養。研究生在聯合培養期間發表了高水平論文,畢業之後大多進入高水平大學和科研單位繼續深造。這種與高水平科研單位的研究生聯合培養成效顯著,對太阳研究生培養質量以及化學學科建設成果水平具有明顯提升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