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背景
資助育人是高校學生資助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教育精準扶貧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思想政治教育要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因此,當前高校資助工作不能僅局限于經濟幫扶,更應有精神内涵和社會效應。近年來,學院堅持黨建引領,加快推進“黨建+”資助育人新模式立體成型,緊緊圍繞資助工作要點,嚴格按照上級通知及學校要求,高度重視協同育人作用發揮,以細化大數據為基礎,幫扶引導為助力,服務社會為導向,不斷創新工作思路、拓寬工作載體,探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黨建+”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全面服務學生成長成才。
二、具體措施
資助育人始于資助,成于育人。學院黨委堅持和加強黨對學生資助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育人為本、精準資助,凝聚制度保障、隊伍協同、平台建設三方合力,握指成拳,依托燈塔、領航、助航、揚帆四項計劃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為培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選賢賦能。
(1)燈塔計劃:取“金”用弘,以思想政治教育引航素質能力提升
學院黨委堅持“五育并舉”,持續圍繞愛國、勵志、誠信、感恩和社會責任感教育,通過豐富教育形式,将“扶困”與“扶智”、“扶困”與“扶志”具象化交融,引導學生陶鑄小我融入大我,讓資助凸顯育人成效。
一是深耕愛國主義教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基因。學院依托全國黨建工作樣闆支部開展黨員師生愛國愛黨主題教育,依托“三全育人”示範院系開展“紅歌頌”主題紅歌比賽,依托化學社開展紅色基因培養皿大賽,利用每周成長成才課開展“共上一堂愛國主義思政課”,紮實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國家安全教育、疫情防控教育、國防教育等,将愛國主義精神貫穿于資助育人全過程。
二是強化勵志成才教育。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一方面,學院通過選樹典型開展“自強之星”經驗交流會,開展勵志觀影等線下活動;另一方面,學院借助“GUT桂工花生米”、“太阳成tyc9728學工在線”等校内媒體平台和人民網、中國青年網等校外媒體平台,宣傳典型人物事迹和優秀育人案例,增加勵志教育輻射度和影響力。
三是做好誠信主題教育。誠信不僅是處世之本,也是立業之基。學院積極開展在校學生學術道德規範教育,引導學生強化誠信科研意識,恪守學術規範。通過課堂授課、主題征文、知識競賽等方式開展獎助學金、誠信考試、助學貸款畢業生還款教育等誠信主題教育活動,營造誠實守信的校園文化氛圍。
四是涵養感恩意識教育。青年要有飲水思源、懂得回報的感恩之心,感恩黨和國家,感恩社會和人民。學院利用寒暑假開展“五個一”實踐活動,其中包括“弘揚傳統美德,感恩父母養育”為主題的感恩意識教育,即鼓勵學生回到家幫父母做一件家務,例如為父母做一頓好飯、幹農活等。此外,學院将持續開展感恩主題演講、主題征文、主題書法展等活動,生動形象培育感恩意識,做好感恩教育。
五是搭載社會責任感教育。學院堅持培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高度使命感和責任感,發揮體驗式教育的價值導引作用,鼓勵學生以行動回饋社會。學院利用寒暑假開展“五個一”實踐活動,其中包括“嘗試接觸社會,理解勞動不易”為主題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即鼓勵學生參加一次社會實踐活動,例如防疫志願者等。此外,學院持續開展暑期義務支教、善款募捐、暖冬行動等活動,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
(2)領航計劃:卓爾不“釩”,以學風建設領銜專業知識技能提升
學院堅持打通育人“最後一公裡”,聚焦“化生青語”系列專題講座、朋輩結對幫扶、雙率提升(考研升學率、四級通過率)、典型宣傳等四個方面加強學風建設,增強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專業認同感,引導學生提升“願學”的主體意識,激發學生“好學”的内生動力,形成人人“樂學”的優良學風。
一是辦好“化生青語”系列專題講座。學院聯合專業教師代表開展“師生相約話成長 攜手共進向未來”主題系列講座。每年學期末開展學生最喜愛的主講教師、講座主題征集與投票活動,選擇12-16個學生最喜愛的講座主題安排專業教師進行主講。
二是做好“1+1”校内朋輩結對幫扶。本年度結合本年級上學期期末考試情況,為挂科較多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配備一名優秀黨員學長進行點對點指導。指導方向包括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技巧和生活節奏等,幫助學生适應大學生活節奏,合理應對危機問題。
三是抓好考研升學率、四級通過率雙率提升。在考研升學率方面,學院根據學生情況及專業特點,通過考研引導與規劃、專業學習與培養、複習指導與報考、複試指導與調劑、考研服務與政策,選聘優秀榜樣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定制考研方案,跟蹤考研過程,落實考研成果。在英語四級通過率方面,學院通過将報考學生按英語基礎高低程度劃分為不同班級,并借助“三早一晚”契機,針對詞彙、閱讀、寫作、聽力等專項制定英語學習計劃。招募優秀黨員困難生,協助做好監督幫扶工作。在輔導之餘,舉辦英語單詞競賽、英語角等活動,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在臨近考試前,組織學生進行模拟測試,幫助同學們适應考試流程,以便更好應對考試。
四是做好優秀學生典型宣傳。一方面,學院開展“點贊化生”優秀學生頒獎儀式。通過風華學子評選,選樹标杆旗幟,表彰學術之星、文體之星、自強之星、科創之星、志願之星,頒發證書和紀念品,營造互助互鑒、比學趕超的學習氛圍,強化生涯正向激勵,促進榜樣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作用發揮。另一方面,學院積極接洽校内外媒體資源,多途徑多渠道多形式開展網絡宣傳教育,依托人民網、中國網、新浪廣西、桂林生活網等主流媒體平台拓寬活動宣傳覆蓋面、輻射度和影響力,為塑造資助育人品牌添翼。
(3)助航計劃:“銅”心協力,以心理疏導助力心理素質能力提升
學院牢牢樹立“大思政”觀和“大心理”育人觀,強化“校-院-班-寝”四級預警協同制度,堅持個體咨詢和團體輔導雙線協同,創新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女大學生心理輔導工作,用心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品質。
一是堅持實施隐性涵育計劃,做好團體輔導工作。學院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共性特征,将心理健康教育與體育、文藝、美育相結合,開展“凝心杯”氣排球比賽、“陽光心态、健康成長”微視頻比賽、心理危機應對圖文小貼士等團體活動,培養大學生積極情感和健康心态,引導他們正确認識暫時的困境,樹立自立自強的價值觀。
二是堅持完善“一人一檔”制度,做好個體咨詢服務。學院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個性化需求,依托學校心理健康教師、校醫院醫生、輔導員、班級心理委員、寝室室長等群體,健全四級預警協同制度,對心理高危學生逐一研判,制定“一生一策”幹預幫扶方案,加強人文關懷,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做到心理檔案動态管理,确保實現定期追蹤、及時幹預。
三是創新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女大學生人際關系輔導。學院根據理工類女大學生人際交往特點,提出構建“二一四”聯動體系,即通過宿舍安全教育、人際關系改善教育兩條路線,聯動“學校—學院—學生—家庭”四方力量,共同營造和諧女生宿舍。
(4)揚帆計劃:百花齊“钫”,以就業幫扶敦促求職創業能力提升
學院貫徹落實“一把手”責任制,面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常伴生的,諸如求職能力較低、社會支持資源較弱、社會化能力不足等問題,重點做好職業能力培訓、職業形象提升、求職結對幫扶、校企聯動助力等四項任務,打通從就學資助到就業幫扶的最後一公裡,為彰顯資源集約、責任明确、流程科學、高效持續的社會效益賦能。
一是開展求職模拟招聘大賽和簡曆大賽。學院每年9月中旬根據就業工作安排,開展求職模拟招聘大賽,通過班級初賽、學院決賽兩輪競争,幫助學生提前适應招聘面試流程,幫助學生掌握面試技巧。與此同時,收集全體家庭經濟困難畢業生簡曆,通過簡曆評選幫助他們了解簡曆構成,進而引導他們掌握簡曆寫作技巧,最終完成個人簡曆。
二是開展“菁彩定格”職業形象照拍攝活動。學院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現實需求出發,借助“黨建+雙創”平台場地優勢,在每年秋招、春招等招聘旺季前夕開展形象照主題特色攝影活動,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外塑形象,提升學生求職自信心。
三是開展重點群體畢業生“一對一”結對幫扶。學院建立和完善“校級—院級—班級”三級幫扶聯動機制,以學生畢業設計指導老師為主要結對對象,建立“一生一策”困難生求職檔案,壓緊壓實責任,制定多元幫扶措施,了解、摸清每一位重點關注畢業生的就業意願和就業困難,做到精準幫扶。
四是開展校企聯動企業家求職就業主題沙龍。學院通過邀請優秀校友、行業知名企業家分享求職創業經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聚焦“我行、我能”的實踐體驗積累,精準鍛煉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目标崗位技術能力,靶向驅動學生求職力。
三、工作成效
一是理論成果方面,學院不斷加強特色資助品牌建設,并将好的做法歸納總結形成理論文章和研究課題,已形成2篇典型案例和1篇資助特色理論研究論文。
二是氛圍營造方面,學院進一步加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建設,累計在校内主流媒體上發布資助相關新聞16篇,開展主題演講、征文、書法、短視頻創作等比賽4次,累計獲得校級二等獎4項、三等獎2項、優秀獎1項,參與學生300餘人次。
三是立德樹人方面,學院堅持把成立獎助學金宣講團作為“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重要載體,把優秀學子的事迹進行廣泛宣傳,制作相關微信推文10餘篇,激勵廣大高校學生以榜樣為鏡,向榜樣看齊。
四、經驗總結
1.創新育人思路,聚焦扶志扶德實效
學院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育人導向,依托全國樣闆黨支部、區級“三全育人”示範院系、區級黨建工作标杆院系、學科專業競賽平台,積極構建“課程思政”與學科競賽雙驅動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受助學生教育教學全過程,将“育人”全方位貫徹融入到資助工作中。
2.創新育人模式,助推育人質量提升
一是強化心智賦能,夯實理想信念。學院依托黨建特色品牌,把資助工作與愛國教育、勵志教育、感恩教育、誠信教育有機結合,引導受助學生熱愛生活、勵志成才、知禮感恩、報效國家、服務社會。二是突出學業賦能,奠定良好學風。學院開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團體輔導、一對一學業幫扶等活動,引導受助學生培植希望、充分挖掘自身内在潛能。三是注重實踐賦能,助力築夢圓夢。學院着力打造校企互聯互通的“立交橋”,并依托“多巴胺”創新創業平台,提供考研、就業、創新創業指導服務,增強受助學生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學生求職就業能力。
3.創新育人機制,助力學生成長成才
一是完善精準認定工作機制,健全資助育人制度,精準、規範學生資助工作流程,構建資助對象、資助标準、資金分配、資金發放協調聯動的精準資助工作機制。二是探索協同育人機制,積極拓展校企合作渠道,依托30餘家企業合作,聘請企業導師20餘名,通過校企深度融合,參與校内外課堂教學、創新創業與社會實踐指導等工作。同時調動各級隊伍的積極性,推動社會資源支持和參與資助育人,提供高質量教育與服務,共同擔負學生成長成才的責任。